看《归队》,每一集都在挑战我的泪腺
主演胡军,他饰演的排长鲁长山,坚毅又果敢,带着寻找失散战友的使命,开启了一段满是荆棘的征程。这一路串联起7组小人物的故事,他们的命运就像被战争的巨手随意拨弄。地主少爷放下安逸生活,奔赴战场,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真正的抗联战士;年轻男女在爱情与家国大义间痛苦挣扎,
主演胡军,他饰演的排长鲁长山,坚毅又果敢,带着寻找失散战友的使命,开启了一段满是荆棘的征程。这一路串联起7组小人物的故事,他们的命运就像被战争的巨手随意拨弄。地主少爷放下安逸生活,奔赴战场,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真正的抗联战士;年轻男女在爱情与家国大义间痛苦挣扎,
与此同时,当我们回首《归队》第一集的内容时,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时间节点“一九三八年秋,东北,拐子河”,这个发现在第一集开篇5分钟左右的一幕意味着什么呢?
在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中,咱们有一个战旗方队,在五大战区领队,25辆猛士车、100多名官兵的护卫下,80面英雄部队的战旗接受检阅。
其实,真实的历史人物比电视剧更加惨烈,如杨靖宇、赵尚志等先烈。还记得影视剧《赵尚志》中赵尚志由于叛徒出卖而牺牲。被暗枪击中的刹那,回头说了句:还是中国人……这些英烈惨死在同胞的手里,而可恨的叛徒仅仅只是为了几块大洋。
田小贵双手被打断那一刻,镜头没给特写,只听见骨头碎裂的闷响,观众心里却像被铁锤砸了一下。
雪原之上,火柴微光闪烁,映照出了一张张坚毅而沧桑的脸庞,随着枪声响起,归途未竟,一群人的命运与一个时代的悲壮在此交汇。
地主家大少爷,平时连袜子都要人递,结果扛着三八大盖就上山,连亲爹的绸缎棉袄都没带走,只揣了半包烟。
零下四十度,穿一件空心棉袄,子弹只剩三发,还要在雪地里跑二十里——这不是剧本,是爷爷那辈人的日常。
对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我是不抱多大希望的,也不喜欢这种类型,但一入坑就出不来了,连续一周每晚追剧到失眠。
东北抗联的历史是从1931年到1945年,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,1931年9月18日,日本突然向东北军发起进攻,当时的情况是东北军30万主力基本都在关内,配合中央军围剿中央苏区的红军,蒋介石坚持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政策,严令东北军不得抵抗,导致东北3省在不到5个
当观众在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的同时,也打开了尘封于林海雪原间的民族记忆。这部以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战为背景的群像剧,通过小人物的“归队”历程,将“一寸山河一寸血”的悲壮与“不灭信仰”的坚韧具象化。剧中人物的命运轨迹,就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缩影——在吉林这片土地上,抗
没有看到《归队》时,想过东北抗联的不容易,看完这部震撼的电视剧后,才知道,以前的认知多么肤浅。
大家好呀,我是呆萌小剧迷,平时追抗战剧总爱琢磨背后的历史,尤其是东北抗联的故事,每次看都觉得心里又沉又热。最近追《归队》,看到鲁长山纠结“咱们跑到苏联算逃跑吗”,我也跟着犯嘀咕——抗联明明是打鬼子的,为啥非要暂时退到苏联休整?直到了解了毛泽东对这段历史的总结,
抗日剧《归队》近期剧情迎来高潮:松林镇老板娘大阔枝因得知杨靖宇将军遇害,一改往日谨慎作风,公然请全镇喝酒祭奠。 这一举动虽抒发了爱国情怀,却也将自己置于极度危险之境。
“如果老山东当时把怀疑说出口,小白马和花儿是不是就能活?”——每次重刷《归队》,弹幕里飘过的这句话,像钉子一样扎人。
东北抗联的历史是从1931年到1945年,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,1931年9月18日,日本突然向东北军发起进攻,当时的情况是东北军30万主力基本都在关内,配合中央军围剿中央苏区的红军,蒋介石坚持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政策,严令东北军不得抵抗,导致东北3省在不到5个
如果说这次九三大阅兵,哪个省的人最兴奋,那绝对非东北三省莫属,阅兵开始前,用四首歌暖场,第一首便是《松花江上》。
杨靖宇将军在东北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毋庸置疑,而他英勇抗战的故事更是被大众所熟知,如今松林镇百姓看到日军散发的杨靖宇将军被杀的传单,他们再也忍不住,痛哭流涕,更是自发聚集起来祭拜杨靖宇将军。
9月1日,电视剧《归队》播出至第16集。在最新的剧情内容当中,杨靖宇同志牺牲,小鬼子印了几十万张传单,派飞机到处撒。传单的一部分,也撒到了松林镇。松林镇的百姓们在大阔枝的带领下,有了一次“敬英雄”的悼念活动。而这些戏份,可以说是尽显英雄豪侠气的。剧情当中,编剧
《归队》这剧演到这,前面还觉得只是普通的抗战群像,真没想到杨靖宇这条线往下压得那么狠。